查看原文
其他

​2020届北京各区高三一模语文试题分类汇编(文言文阅读)

《论语》练习37

北京语文历年期末一模二模高考汇编(持续更新)

古文拾遗、文言文古诗常识、常识汇编(持续更新)

《论语》练习33

2020北京各区期末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汇编

2020北京各区高三期末文言文阅读汇编

海淀区2020届高三年级第一学期期末练习议论文标杆文

2020北京西城高三期末作文议论文例文

2020北京各区高三期末古诗鉴赏汇编

2020北京各区高三散文阅读汇编

2020北京期末高三各区作文、微写作、语言运用汇编

2020北京高三西城区期末记叙文例文

2020北京高三期末丰台区议论文《我看流行语》例文

海淀区2020届高三年级第一学期期末练习议论文标杆文(最全版)

2020北京各区期末《论语》习题汇编

2019北京各区高三一模《论语》习题汇编

2020北京各区期末《红楼梦》6分试题汇编

2020北京高三各区语言运用题6分汇编(最无聊的新题型)

《论语》综合练1—6


2020学年北京市海淀区清华附中高三(下)统练语文试卷

2020学年北京市人大附中高二(下)月考语文试卷(3月份)

北京市2020高考高三一模试题门头沟、平谷、延庆文言文汇编

北京市延庆区2020年高三模拟考试试卷语  文

北京市门头沟区2020年高三一模语文试卷及答案

2020北京平谷高三一模语文试卷及答案

高考64篇古诗文理解性默写

北京市西城区2020届高三统一测试语文试卷及答案(校正版)

2020年北京市高三西城一模议论文范文

2020年北京市高三西城一模记叙文范文

(含答案)密云区2019—2020学年第二学期第一次阶段性测试语文试卷

2020年北京市顺义区牛栏山一中高考语文模拟试卷(3月份)

2020学年北京市海淀区首都师大附中高一(下)第二次月考语文试卷

顺义区、通州区2019年高三学生综合素质展示语文试卷

2019-2020学年北京市朝阳区高二(上)期末语文试卷

2019-2020学年北京市中央民大附中高二(上)期中语文试卷

朝阳高三6校4月联考

2020年北京市海淀区清华附中高考语文模拟试卷(3月份)

《论语》练习36

2018-2019学年北京市海淀区高二(下)期中语文试卷

2018-2019学年北京师大附中高二(下)期末语文试卷

2018-2019学年北京市101中学高二(下)期末语文试卷

2018-2019学年北京市人大附中高二(下)期末语文试卷

清华附高三语文统练试题2020 年 4 月 22 日

2019学年北京市西城区高二(下)期末语文试卷

2018-2019学年北京市石景山区高二(下)期末语文试卷


2020年石景山区高三统一测试语文

顺义区2020届高三第二次统练语文试卷

2020北京房山高三一模语文

2020北京市海淀区高三年级第二学期阶段性一模测试语文(含答案)

海淀区 2020 届高三年级第二学期阶段性练习议论文标杆文

丰台区2020高三语文第二学期一模语文

2020年北京市朝阳区高三(下)一模试题语文

2020年西 城 区 高 三 二模语 文试卷及答案

2020年(13区)高三语文第一次模拟考试试题分类汇总——文学类文本阅读

2020年(13区)高三语文第一次模拟考试试题分类汇总——《论语》《红楼梦》

2020年(13区)高三语文第一次模拟考试试题分类汇总——语言基础运用

2020年(13区)高三语文第一次模拟考试试题分类汇总——微写作、作文

《论语》练习39

2020北京高三一模语文汇编——诗歌鉴赏

《论语》练习40

北京市东城区2020届高三一模范文


2020届北京各区高三一模语文试题分类汇编(文言文阅读)

海淀一模

二、本大题共6小题,共26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10题。(共19分)
    吾尝谓医之在天下,其资生民之用,盖与谷帛等,窃怪世之工其道者何少也。自三代以来,以医名世者多矣,其为论说方术大备矣。又尝怪夫世之医者,皆忽而不学。使孝子慈孙不能无恨于疾苦之际者以此也,可不悲哉!予少多病,世之医往往与之游,率按前人成说而用之,未有心得而能原其所以说者也。而世医不以术易衣食者鲜矣,何暇及此哉!宜工之者寡,而古学之废也。意必有聪明微妙之君子,悯兹学之不振,悼生人之疾疠,独治其道,修其术,而莫或知之者焉。

绍圣丁丑,予得罪谪官齐安,而得蕲水庞君馬。其于医,殆所谓聪明微妙者也。君讳安时,字安常,蕲州蕲水人。儿时读书,尝问医于父,父授以《脉诀》,君曰:“是不足为也。”独取黄帝、扁鹊之脉书治之。未久,已能通其说,时出新意,辨诘不可屈,父大惊,君时未冠也。已而病聋,君曰:“天使我隐于医欤!”乃益读《灵枢》《太素》诸秘书,凡经传百家之涉其道者,靡不贯通。时时为人治病,率十愈八九。有與疾自千里踵门求治者,君为辟第舍居之,亲视膳粥、药物,既愈而后遣之,如是常数十百人不绝也。其不可为者,必实告之,亦不复为治。活人无数,病家持金帛来谢,不尽取也。
    戊寅之春,予见君于蕲水山中。视其貌伟然,听其议博而不繁,妙而易晓。告予曰:“世所谓医书,予皆见之,惟扁鹊之言深矣,盖所谓《难经》者也。予欲以其术告后世,故著《难经解》数万言。观草木之性与五脏之宜,秩其职任,官其寒热,班其奇偶,以疗百疾,著《主对集》一卷。古今异宜,方术脱遗,备伤寒之变,补仲景《伤寒论》。药有后出,古所未知,今不能辨,尝试有功,不可遗也,作《本草补遗》一卷。”吁!其备矣。予问以华佗之事,君曰:“术若是,非人所能为也,其史之妄乎!”
    是冬而君疾作。明年春而剧。门人请自视脉,君笑曰:“予察之审矣,胃气已绝,死矣。”因尽屏药饵,忽焉韵语数句,授其婿,盖超然达者语也。后数日,与客坐语而卒,年五十八,时二月初六也。
(取材于张耒《庞安常墓志铭》)

6.下列对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①而世医不以术易衣食者鲜矣 易:改变
②悼生人之疾疠悼:为……担心
③独取黄帝、扁鹊之脉书治之 治:研究
④乃益读《灵枢》《太素》诸秘书 乃:于是
⑤靡不贯通   靡:没有
⑥亦不复为治    为:因为
⑦其史之妄乎    其:恐怕、大概
⑧予察之审矣审:清楚
A.①⑥ B.②⑦     C.③⑤ D.④⑧
7.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盖与谷帛等大概是和谷物布帛相同的
B.天使我隐于医欤这是上天让我无法行医了
C.秩其职任  整编排列它们功用的次序
D.因尽屏药饵 于是完全不服用任何药物
8.下列对文意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作者在第一段表达了对当时部分从医者的不满,但也相信有“治其道,修其术”的良医存在

B.庞安时医术高明,有仁爱之心,为求医者提供居所,调理饮食,事必躬亲,不取分文。

C.庞安时对古代医学理论常有自己的见解,对名医扁鹊的医书、华佗的事迹有客观评价。

D.文章结尾处写庞安时痼疾加剧,却能够淡然处之,表现了他超然达观的人生态度。

9.将下面句子译为现代汉语。(4分)
  率按前人成说而用之,未有心得而能原其所以说者也。

10.第三段中的“吁!其备矣”,是作者对庞安时著述完备的感叹。请结合本段内容,简述作者这样感叹的理由。(6分)

 

(二)根据要求,完成第11题。(共7分)
11.阅读下面《论语》的文字,回答问题。
①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论语·雍也》)

②棘子成曰:“君子质而已矣,何以文为?”子贡曰:“惜乎夫子之说君子也!驷不及舌。文犹质也,质犹文也,虎豹之鞟【1】犹犬羊之鞟。” (《论语·颜渊》)

注释:【1】鞟(kuò) :去毛的兽皮。
(1)文中画线句,有人断句为“惜乎/夫子之说/君子也”,有人断句为“惜乎/夫子之说君子也”。请根据以上两种不同断句方法,分别解释句意。(2分)

(2)阅读以上两则材料,请用自己的话概括儒家对于“质”和“文”关系的认识,并选择某一个领域(文学、艺术、教育等),结合实例谈谈你的思考。(5分)

【参考答案】

二、本大题共6小题,共26分。

6.(3分)A

7.(3分)B

8.(3分)B 

9.(4分)参考译文:

(当世的医生)大都沿袭前人通行的说法来治病,(他们)没有自己的心得体会更不能去推究前人这样说的原因。

 【评分标准】其中“率”“成说”“原”“所以”,每错一处扣1分;整句表达不通顺扣1分;4分扣完为止。

10.(6分)参考答案:

作者感叹庞安时著述完备,是因为庞安时医学著述多,且研究方向全面。其著述中:

①有将扁鹊《难经》中深奥的医学理论解说给后人的《难经解》;

②有研究记录药物性能与人体脏器匹配关系的《主对集》;

③有对张仲景《伤寒论》遗漏药方和对伤寒症状的表现进行补充的著述;

④有对古书没有记载的新出现的有效药物,进行研究记录的《本草补遗》。

【评分标准】整体解说,2分;结合文章内容分条分析,每点1分;意思对即可。

11.(7分)

(1)参考译文:

先生的话是出自君子之口,可惜说错了。先生这样谈论君子,可惜说错了。

【评分标准】每句1分,共2分;意思对即可;其它答案视合理程度给分。

(2)参考答案:

第一问:“质”“文”同等重要。

【评分标准】1分,意思对即可。

第二问:略

【评分标准】例子具体、恰切,2分;分析“质”和“文”的关系有逻辑,认识到位,2分。言之成理即可。

 

丰台一模

二、本大题共6小题,共25分。

(一)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6-10题。(共18分)

《南齐书》,梁萧子显撰。臣等因校正其讹谬,而其篇目,曰:

将以是非得失、兴坏理乱之故而为法,则必得其所托,而后能传于久。此史所以作也。然而所托不得其人,则或失其意,或乱其实,或析理之不通,或设辞之不善,故虽有殊功韪德非常之迹,将暗而不章,郁而不发,而梼杌嵬琐、奸回凶慝【1】之形,可幸而掩也。

古之所谓良史者,其明必足以万事之理,其道必足以适天下之用,其智必足以通难知之意,其文必足以发难显之情,然后其任可得而称也。

何以知其然也?昔唐、虞有神明之性,有微妙之德,使由者不能知,知之者不能名,以为治天下之本。号令之所布,法度之所设,其言至,其体至备,以为治天下之具。而为二典者,推而明之,所记者岂独其迹也?并与其深微之意而传之。小大精粗,无不尽;本末先后,无不白也。使诵其说者,如出乎其时;其求旨,如即乎其人。是可不谓明足以周万事之理,道足以适天下之用,智足以通难知之意,文足以发难显之情乎?则方是之时,岂特任政者皆天下之士哉?盖执简操笔而随者,亦皆圣人之徒也。

夫自三代之后为史者,如迁【2】之文,亦不可不谓隽伟拔出之才、非常之士也。顾以谓明不足以周万事之理,道不足以适天下之用,智不足以通难知之意,文不足以发难显之情,何哉?盖圣贤之高致,迁固有不能纯达其情而见之于后者矣,故不得而与之。迁之得失如此,况其他邪?

子显之于斯文,喜自驰骋,其更改破析、刻雕藻缋【3】之变尤多,而其文益下。岂夫材固不可以强而有邪?数世之史既,故其事迹暧昧,虽有随世以就功名之君、相与合谋之臣,未有赫然得倾动天下之耳目、播天下之口者也。而一时偷夺倾危、悖礼反义之人,亦幸而不暴著于世,岂非所托不得其人故也?可不惜哉

盖史者,所以明夫治天下之道也。故为之者,亦必天下之材,然后其任可得而称也。岂可忽哉!岂可忽哉!

 (取材于曾巩《南齐书目录序》)

注释:【1】慝:邪恶,罪恶。【2】迁:司马迁。【3】缋:通“绘”。

6.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而叙其篇目      叙:作序      B.而为法戒       戒:戒除

C.周万事之理      周:综括      D.其言至约       约:简略

7.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意义、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3分)

A.此史之所以作也               使由之者不能知

B.昔者唐、虞有神明之性           其求旨者,如即乎其人

C.小大精粗,无不尽也            故不得而与之也

D.然顾以谓明不足以周万事之理      数世之史既然

8.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或乱其实           有的窜乱了那些历史事实

B.郁而不发           积结在一处而不能传扬

C.其任可得而称也      他的能力与良史之名相称了

D.以为治天下之具      觉得治理天下的条件都具备了

9.根据文意,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本文是曾巩校勘萧子显著《南齐书》时所作序文,表达了作者的历史观和文学观。

B.曾巩认为“良史”应该满足四个条件:见识广博,思想合用,才智出众,文辞精妙。

C.撰写唐虞二典的史官是圣人的门徒,因而他们执笔写作都能言词简洁,紧扣史实。

D.司马迁是一位俊逸英伟、出类拔萃、非同寻常的史学家,却无资格进入良史行列。

10.作者为什么会发出“可不惜哉”的感慨?请结合全文分条简述。(6分)

 

 

(二)阅读下面《论语》中的文字,根据要求完成11题。(共7分)

11.阅读下面《论语》的文字,回答问题。

子曰:“雍【1】也可使南面。”(《论语·雍也》)

仲弓问子桑伯子。子曰:“可也,简。”仲弓曰:“居【2】敬而行简,以临其民,不亦可乎?居简而行简,无乃大简乎?”子曰:“雍之言然。”(《论语·雍也》)

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仲弓曰:“雍虽不敏,请事斯语矣。”(《论语·颜渊》)

注释:【1】雍:冉雍,字仲弓。【2】居:居心,存心。

(1)孔子评价子桑伯子时所说的“简”,其具体内涵是什么?请结合语境加以解说。(4分)

 

 

(2)结合以上三则材料,说明仲弓是怎样的人。(3分)

【参考答案】(6分)

6、B  7、C  8、D  9、C

10、为萧子显修撰的史书个人喜好突出,内容不合史实,语言过分雕饰而痛惜。

为萧子显个人见识、思想、才智、文采难以胜任史官之职却勉强为之而痛惜。

为三代之后的历史著作大多不能为后代执政者提供有效的借鉴措施而痛惜。

为三代之后的帝王选择的史官大多能力不济,不能胜任其职而为君王痛惜。

【评分标准】共6分,每点2分,答及3点即可得满分。概括不全面、语言欠准确酌情扣分。

11

【答案示例】

示例一:简,简要。(1分)可:可以,好。这里表达一种肯定语气。孔子肯定了子桑伯子居心与治政都简要的处事方式,对子桑伯子处理政务简要而不繁琐的治政能力深为赞赏。(2分) 体现了孔子处理政务要简要的治政理念。(1分)

示例二:简,简要。(1分)可:还可以,不坏,还过得去。孔子对子桑伯子居心与治政都简要的处事方式持保留态度,(2分)体现出孔子重视对职业心存敬畏而又要简要行事的治政思想。(1分)

【评分标准】4分。“词义理解”2分,“内涵理解”2分。按点给分,意思对即可。

(2)结合以上三则材料,说明仲弓是怎样的人。(3分)

【答案示例】

要点一:有为官才德。

要点二:敬业而善于处理政务。

要点三:勤学好问。

要点四:追求自我完善。

【评分标准】3分。每个要点1分,答满3点即给满分。意思对即可。

 

石景山一模

二、本大题共6小题,共24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10题。(共17分)

万物不同,而用之于人异也,此治乱、存亡、死生之原。故国广巨,兵强富,未必安也;尊贵高大,未必显也,在于用之。桀、纣用其材而以成其亡,汤、武用其材而以成其王。

汤见祝网者,置四面,其祝曰:“从天坠者,从地出者,从四方来者,皆离吾网。”汤曰:“嘻!尽之矣。非桀,其孰为此也?”汤收其三面,置其一面,更教祝曰:“昔蛛蝥作网罟,今之人学纾。欲左者左,欲右者右,欲高者高,欲下者下,吾取其犯命者。”汉南之国闻之曰:“汤之德及禽兽矣。”四十国归之。人置四面,未必得鸟;汤去其三面,置其一面,以网其四十国,非徒网鸟也。

周文王使人抇池,得死人之骸。吏以闻于文王,文王曰:“更葬之。”吏曰:“此无主矣。”文王曰:“有天下者,天下之主也;有一国者,一国之主也。今我非其主也?”遂令吏以衣棺更葬之。天下闻之曰:“文王贤矣!泽及髊骨,又况于人乎?”或得宝以危其国,文王得朽骨以喻其意,故圣人于物也无不材。

孔子之弟子从远方来者,孔子荷杖而问之曰:“子之公不有恙乎?”搏杖而揖之,问曰:“子之父母不有恙乎?”置杖而问曰:“子之兄弟不有恙乎?”杙步而倍之,问曰:“子之妻子不有恙乎?”故孔子以六尺之杖,谕贵贱之等,辨疏亲之义,又况于以尊位厚禄乎?

古之人贵能射也,以长幼养老也。今之人贵能射也,以攻战侵夺也。其细者以劫弱暴寡也,以遏夺为务也。仁人之得饴,以养疾侍老也。跖与企足得饴,以开闭取楗也。

(《吕氏春秋·孟冬纪·异用》)

注释:①不:此字应是因传写错误而多出来的。②杙(yì):小木桩。③楗(jiàn):门栓。

6.下列对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①此治乱、存亡、死生之原原:根本②其孰为此也       其:那,那么

③昔蛛蝥作网罟罟:网   ④非徒网鸟也  徒:只,仅仅

⑤吏以闻于文王 闻:报告上级⑥又况于人乎于:对,对于                         

⑦杙步而倍之倍:反也,背过身 ⑧其细者以劫弱暴寡也   暴:凶恶,残暴

A.①⑥      B.②⑧     C.③⑤      D.④⑦

7.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汤、武用其材而以成其王    商汤、周武王使用物之材,成就了他们的王业

B.皆离吾网飞禽走兽都离开我的网

C.孔子荷杖而问之曰          孔子扛着手杖问他

D.古之人贵能射也            古代的人重视善射的技艺

8.根据文意,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商汤认为禽兽想向哪去就向哪去,天命使然不可抗拒。

B.“朽骨”无主,作为一国之主,文王认为有责任安葬它。

C.孔子富有智慧,用活一根手杖,问候了弟子的家人们。

D.跖与企足这类盗人用饴行窃,与仁人用饴目的大不同。

9.将下面语句译为现代汉语。(3分)

或得宝以危其国,文王得朽骨以喻其意,故圣人于物也无不材。

10.围绕作者的主张,本文是如何逐层展开论证的?请具体说明。(5分)

 

 

(二)根据要求,完成第11题。(共7分)

11.阅读下面《论语》的文字,回答问题。

子贡问曰:“何如斯可谓之士矣?”子曰:“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

曰:“敢问其次?”曰:“宗族称孝焉,乡党称弟焉。”

曰:“敢问其次?”曰:言必信,行必果,硁硁然小人哉!——抑亦可以为次矣。”

曰:“今之政者何如?”曰:噫!斗筲之人,何足算也?”

(《论语·子路》)

注释:硁(kēng),击石的声音。

文中画线句中的“硁硁然小人哉”,有人断为“硁硁然/小人哉”,有人不断。请说明“硁硁然”在这两种断句中的表意区别,并分别解释画线句的意思。(4分)

 

结合以上文字,概括说明孔子所答的三类“士”的特点。(3分)

【参考答案】

6.B7.B8.A

9.(3分)有的人得到宝物却使自己的国家陷入危难,文王得具朽骨却能借它表明自己的心意(仁德),所以圣人对万物没有不尽其用的。

10.(5分)

首先,以汤网收三面而得四十国、文王葬朽骨显仁德为例,阐明用物在于仁德;接着,以孔子用手杖分等级、辨关系为例,阐明用物在于礼义;然后,以用射艺和饴糖的不同收束,呼应开篇的观点主张。

11.(7分)

①(4分)

不断,“硁硁然”侧重形容“小人”生硬、固执;断开,“硁硁然”侧重形容“言必信,行必果”,像石击打般响亮。

不断,画线句的意思是“言语一定信实,做事一定坚决,这是不问是非黑白的只管自己贯彻言行的小人啊”;断开,画线句的意思是“说话守信用,办事很实在,像嘣蹦响的石头子,是一般的小人啊”。

②(3分)

有修养、有才能,能够为国效力;行孝悌,为宗族乡里称道;言行有信,个人品性不错。

 

 

朝阳一模

二、本大题共 6 小题,共 24 分。阅读下面两则文言文,完成 6-11 题。

(1)伊尹【1】五就桀,或疑曰:“汤之仁闻且见矣,桀之不仁闻且见矣,夫何去就之亟也?”柳子曰:“恶!是吾所以见伊尹之大者也。彼伊尹,圣人也。圣人出于天下,不夏商其心,心乎生民而已。思曰:‘汤诚仁,其功迟;桀诚不仁,朝吾从而暮及于天下可也。’于是就桀。桀果不可得,反而从汤。既而又思曰:‘尚可十一乎?使斯人蚤被其泽也。’又往就桀。桀不可而又从汤。以至于百一、千一、万一,卒不可,乃相汤。俾.汤为尧、舜,而人为 尧、舜之人。是吾所以见伊尹之大者也。仁至于汤矣,四去之;不仁至于桀矣,五就之。大人之欲速其功如此。不然,汤、桀之辨,一恒人尽之矣,又奚以憧憧,圣人之足观乎?吾观 圣人之急生人,莫若伊尹,伊尹之大,莫若于五就桀。”
(取材于唐·柳宗元《伊尹五就桀赞》)
注释:【1】伊尹:夏末商初政治家、思想家,曾五次投靠夏桀、五次投靠商汤,最终受用于汤。
(2)人称之曰“伊、吕【1】”,以其道相近、心一而功同也。余以为伊、吕之功同,其道、其心则异。其君无道,其国将必亡,在畎亩之中,不以其君无道而遂忘其君,不以其国将必亡而遂弃其国,五往就之,见其君,进其说,欲其君之克念其国之不亡,夏未泯.祀,伊 尹之心也。其君无道,其国将必亡,遂弃其国,晏安坐于磻溪之中,忍其君不道,俟其国将亡者,吕望之心也。然伊尹卒不得见 .听,桀卒不能知善,夏卒不能复存,终归于汤,而放.桀 灭夏。先就其君而君不从,不忍其民之涂炭,然后归汤,得君子去就之道矣。向若桀能纳伊尹之谋,克念作圣,夏之祀未殄矣。望之心曷尝及于此乎?君暴虐于上,民涂炭于下,国之祀日且.坠矣,不一起往说其君,救其民,存其国祀,直 .以归于文王,佐武伐纣灭商。望之心 不如伊尹之心,望之道不若伊尹之道万分之一。纣有悔乱改过之心,以望为太公,黜其恶改而从于善,商之社未迁.矣。惜乎望之不一往也。
(取材于宋·石介《伊吕论》)
注释:【1】吕:指吕望,姓姜,名尚,字子牙。周朝政治家、军事家,辅佐周武王讨伐商纣。
6.下列对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 的一项是(3 分)
  

①俾汤为尧、舜    俾:使

②又奚以憧憧    憧憧:摇摆不定

③夏未泯祀     泯:亡  

④然伊尹卒不得见听  见:看见 

⑤而放桀灭夏     放:放逐

⑥国之祀日且坠矣   且:将要

⑦直以归于文王    直:径直

⑧商之社未迁矣   迁:迁都 

A.①⑤    B.②⑦     C.③⑥    D.④⑧ 

7.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夫何去就之亟也 为什么在汤、桀之间多次往复呢 

B.不夏商其心他心中所想的不是夏也不是商 

C.汤、桀之辨,一恒人尽之矣汤和桀的区别,一个普通人都能明白 

D.晏安坐于磻溪之中岂能安心地坐在磻溪之中 

8.根据文意,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柳宗元对伊尹“五就桀”的行为高度赞赏,却受到了众人的质疑。 

B.石介肯定了伊尹与吕望同道同功的说法,但认为吕望不及伊尹。 

C.两则短文都通过分析人物的心理活动来解释伊尹行为的合理性。

D.两则短文都表达了对现实中没有像伊尹这样的人物的惋惜之情。

9.将下面语句译为现代汉语。(3 分) 

向若桀能纳伊尹之谋,克念作圣,夏之祀未殄矣。

10.柳宗元认为伊尹是圣人,石介认为伊尹是君子,请分别简述他们这样评价的理由。(6分)


11.从下面的三则《论语》中任选一则,回答问题。(6 分) 

⑴子曰:“所谓大臣者,以道事君,不可则止。”(《论语·先进》)
⑵子张问政。子曰:“居之无倦,行之以忠。”(《论语·颜渊》)
⑶孔子曰:“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论语·季氏》)
 

① 解释这则《论语》的句意。(2分) 

② 结合这则《论语》和上面任意一则短文,谈谈你对“忠”的理解。(4 分)

【参考答案】

6.(3分)D7.(3分)D8.(3分)C

9.(3分)参考答案:

假如桀能够接受伊尹的策略,克制私欲,仿效圣人,夏朝就不会灭亡。

【评分参考】“向若”“克”“殄”各1分。意思对即可。

10.(6分)答案示例:

①柳宗元认为伊尹是圣人,因为圣人考虑的不是忠于哪一个君主,而是天下百姓的安危,伊尹认为夏桀不仁仍五次投靠,是因为如果夏桀能听自己的建议,就能尽快解救百姓于水火之中。

②石介认为伊尹是君子,因为君子忠君爱国,伊尹五次投靠夏桀,是为了向君主进言,以辅佐君主,保全国家和百姓。

【评分参考】每点3分。意思对即可。

11.6分)答案示例:

①(2分)孔子说:“遇到危难不扶持,快要倾倒不扶助,那还要用你们助手干嘛。”

②(4分)这则《论语》指出,臣子之“忠”应尽己所能,不可推卸自身应承担的责任。正如石文中伊尹,在君无道、国将亡的情况下五次劝谏,没有在危机时刻回避问题、推卸责任,尽到了臣子应尽之责。这就是“忠”的含义。

【评分参考】解释正确,言之成理即可。

密云一模

二、本大题共6小题,共24分。

(一)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6-10题。(共18分)

氾论训(节选)

今人君论其臣也,不计其大功,总其略行,而求其小善,则失贤之数也。故人有厚德,无问其小节,而有大誉,无疵其小故。

夫人之情莫不有所短,诚其大略是也,虽有小过,不足以为累,若其大略非也,虽有闾里之行,未足大举。夫颜喙聚,梁父之大盗也,而为齐忠臣。段干木,晋国之大驵侩也,而为文侯师。景阳淫酒,被发而御于妇人,成服诸侯。此三人者,皆有所短,然而功名不灭者,其略得也。季襄、陈仲子立节抗行,不入污君之朝,不食乱世之食,遂饿而死。不能存亡接绝者何?小节伸而大略屈。故小谨者无成功,訾行者不容于众。

自古及今,五帝三王,未有能全其行者也。夫尧、舜、汤、武,世主之隆也;齐桓、晋文,五霸之豪英也。然尧有不慈之名,舜有卑父之谤,汤、武有放弑之事,五伯有暴乱之谋。是故君子不责备于一人。方正而不以割,博通而不以訾,文武而不以责。求于ー人则任以人カ,自修则以道德。责人以人カ,易偿也;自修以道德,难为也。难为则行高矣,易偿则求澹矣。夫夏后氏之璜,不能无考;明月之珠,不能无颣。然天下宝之者何也?其小恶不足妨大美也。今志人之所短也,而忘人之所修,而求得其贤乎天下,则难矣。

夫百里奚之饭牛,伊尹之负鼎,太公之鼓刀,而其美有存焉者矣。众人见其位之卑贱,事之洿辱,而不知其大略,以为不肖。及其为天子三公,而立为诸侯贤相,乃始信于异众也。夫伊尹发于鼎俎之间,太公出于屠酤之肆,百里奚兴于牛颔之下,洗之以汤沐,祓之以爟火,立之于本朝之上,倚之于三公之位,内不惭于国家,外不愧于诸侯,因符势有以内合。故未有功而知其贤者,尧之知舜;功成事立而知其贤者,市人之知舜也。若释求贤之度数,而求之于朝肆草莽之中,则其失人也必多矣。何也?能效其求,而不知其所以取人也。

【注】①澹:通“赡”。足;满足。②颣:缺点,毛病。(③度数:标准,准则。

(取材于《淮南子》,有删改)

6.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总其略行         略行:大致的行为       B.未足大举        大举:重用

C.立节抗行         抗行:坚持高尚的行为   D.今志人之所短也  志:记着

7.下列各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A.求于一人则任以人力          以为不肖

B.市人之知舜也                晋国之大驵侩也

C.及其为天子三公              而为齐忠臣

D.夫发于鼎俎之间              外不愧于诸侯

8.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则失贤之数也         这就会失去众多的贤才

B.无问其小节           不必非议计较他的小节

C.不足以为累           不应该成为他的累赘

D.訾行者不容于众       对别人吹毛求疵的人不会被众人所容

9.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作者引用诸多事例进一步说明一些古人虽然犯了错,但因为优点大于缺点,他们最终还可称为贤才。

B.作者运用多种论证方法来陈述观点,意在提醒管理者辩证地看待属下,要明确选贤才的标准和原则。

C.作者举季襄、陈仲子的正面事例,是为了赞扬他们的品德高尚,行为清高,即使饿死也要坚守节操。

D.作者认为君子应端正耿直又不锋芒毕露,博学多才而又不嘲讽别人,文武双全而又不因此苛求别人。

10.欧阳修在《伶官传序》中说,“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这与本文作者的观点有何不同?你更倾向于哪一种说法?请结合现实谈谈你的认识与思考。(6分)

(二)根据要求,完成第11题。(共6分)

11.阅读下面《论语》选段,回答问题。

①子曰:“为命,禅谌草创之,世叔讨论之,行人子羽修怖之,东里子产润色之。”

(《论语·宪问》)

②子曰:“孟公绰为赵魏老则优,不可以为滕、薛大夫。”(《论语·宪问》

③周公谓鲁公曰:“君子不施其亲,不使大臣怨乎不以。故旧无大故,则不弃也。无求备于一人。(《论语·微子》)

【注】①命:外交辞令。②裨谌:人名。③行人:官名。④东里:地名。⑤赵魏:晋国最有权势的大夫赵氏、魏氏。老:大夫的家臣。

(1)在《论语》中,孔子对如何使用人才有自己的独到见解,阅读上面三则材料,简要概括孔子的用人观。(2分)

 

(2)关于“君子不施其亲”中“施”的解读历来众说纷纭,杨伯峻在《论语译注》中解释为“怠慢”,而石永楙在《论语正》中解释为“赦宥”。结合两种不同的解释分别翻译横线处的句子,并说说各体现了孔子的什么思想。(4分)

【参考答案】

6.(3分)A7.(3分)C8.(3分)A9.(3分)C

10.(6分)参考答案:欧阳修认为人事常常因为不注意细节而失败,强调要注重细节,谨慎行事;

本文作者认为人无完人,忽略人的小士,重视人的优点。(第一问2分,第二问4分,其中观点1分,

分析3分)

11.(6分)(1)(2分)参考答案:博采众长;用其所长,避人所短(知人善用、因材致用);对人才不

能求全责备。(一方面1分,重复不得分)

(2)(4分)“施”当“怠慢”讲,是说君子用人不要疏远怠慢自己的亲族,体现孔子“仁爱”(博爱)

的思想;“施”当“赦宥”讲,是说君子(掌权的人)对自己的亲人不应放松管束,体现入更等息

想。

 

西城一模

二、本大题共6小题,共25分。

(一)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6-10题。(共18分)

狄青,汾州西河人,善骑射。宝元初,诏择卫士从边,以青为延州指使。时偏将屡为贼败,士卒多畏怯,青行常为先锋。凡四年,前后大小二十五战,中流矢者八。尝战安远, 被创甚,闻寇至,即挺起驰赴。出入贼中,皆披靡莫敢当。

尹洙为经略判官,青以指使见,与谈兵,善之,荐于韩琦、范仲淹曰:“此良将材也。”二人一见奇之,待遇甚厚。仲淹以《左氏春秋》授之,曰:“将不知古今,匹夫勇尔。”青折节读书,悉通秦汉以来将帅兵法,由是益知名。

青奋行伍,十余年而贵,是时面涅犹存。帝尝敕青傅药除字,青指其面曰:“陛下以功擢臣,不问门第,臣所以有今日,由此涅尔,臣愿留以劝军中。”以彰化军节度使知延州,擢枢密副使。

皇祐中,广源州蛮反,岭外骚动。青上表请行。青戒诸将毋妄与贼斗,听吾所为。广西陈曙乘青未至,辄以步卒八千犯贼,溃于昆仑关。青曰:“令之不齐,兵所以败。”晨会诸将堂上,揖曙起,按以败亡状,驱出军门斩之。已而顿甲,令军中休十日。觇者还,以为军未即进。青明日乃整军骑,一昼夜绝昆仑关。贼既失险,悉出逆战。青执白旗麾骑兵,纵左右翼,出贼不意,大败之,追奔五十里。还至京师,帝嘉其功。

青为人慎密寡言,计事必审中机会而后发。行师先正部伍,明赏罚,与士同饥寒劳苦,虽敌猝犯之,无一士敢后先者,故其出常有功。尤喜推功与将佐。始,与孙沔破贼,谋一出青,贼既平,悉以诿沔,退若不用意者。沔始叹其勇,既而服其为人,自以为不如也。

熙宁元年,神宗考次近世将帅,以青起行伍而名动夷夏,深沈有智略,能以畏慎保全终始,慨然思之。

取材于《宋史·列传第四十九》

【注】①指使:当时戍边军队职务。②面涅:脸部瘢痕。狄青出身寒微,因代兄受过而被刺字充军。

6.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尝战安远,被创甚                    被:遭受

B.悉通秦汉以来将帅兵法,由是益知名    益:更加

C.揖曙起,按以败亡状                  按:按照

D.与孙沔破贼,谋一出青                一:全都

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3分)

A.时偏将屡为贼败              沔始叹其勇,既而服其为人

B.青以指使见                  以彰化军节度使知延州

C.荐于经略使韩琦、范仲淹      溃于昆仑关

D.计事必审中机会而后发        以青起行伍而名动夷夏

8.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A.二人一见奇之,待遇甚厚

韩琦、范仲淹一见到狄青就认为他很出众,对他非常看重

B.将不知古今,匹夫勇尔

将军如果不了解历史,那也不过是有着匹夫之勇的人罢了

C.青明日乃整军骑,一昼夜绝昆仑关

狄青第二天却整顿军骑出击,只一个昼夜就跨越了昆仑关

D.悉以诿沔,退若不用意者

把失利原因都推给孙沔,后退到自己仿佛不在意结果一样

9.根据文意,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狄青曾经获得尹洙的赏识,后来又得到了范仲淹的指点。

B.狄青不愿去掉脸上的瘢痕,以此提醒自己不要忘记过去。

C.狄青先是提振士气接着麻痹对手,一举取得昆仑关胜利。

D.狄青深为军中将士所信服,声名更是震动中原边疆各地。

10.本文中写了狄青这一人物的哪些过人之处?请依据文本内容简要概括。(6分)

(二)根据要求完成11题。(共7分

11.阅读下面《论语》中的文字,回答问题。

①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论语·学而》)

②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论语·学而》)

③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论语·公冶长》)

④子贡问为仁。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居是邦也,事其大夫之贤者,友其士之仁者。”(《论语·卫灵公》)

从这几则论语来看,孔子在教育中关注哪些方面?选择其中一个方面,谈谈你的认识或看法。(7分)

【参考答案】

6.(3分)C        7.(3分)B       8.(3分)D        9.(3分)B

10.(6分)答案要点:

①善于骑射,屡经战阵,所向披靡。

②虚心受教,折节读书,深通兵法。

③奋斗不懈,出身低微,终成栋梁。

④治军严明,有勇有谋,多有奇功。

⑤率先垂范,同劳同苦,深得人心。

评分标准:每个要点,2分。答出其中三点,得6分。意思对即可。

11.(7分)

第一问:(3分)礼、德、安贫乐道、学习方法、谦虚好学、学以致用。

评分标准:一点1分,答出其中三点,得3分。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亦可。

第二问:(4分)围绕一点明确认识,结合材料作分析。可以不拘于此处所提供的句子,但另选句子时应对所选句子作呈现。

评分说明:要求有明确认识,能联系《论语》,有简要分析。

 

延庆一模

二、本大题共6小题,共24分。

(一)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6-10题。(共18分)

随园四记

人之欲,惟目无穷。耳耶,鼻耶,口耶,其欲皆易穷也。目仰而观,俯而窥,尽天地之藏,其足以穷之耶?然而古之圣人受之以观,必受之以艮。艮者止也。“于止知其所止【1】”,黄鸟且然,而况与人!

园悦目者也,亦藏身者也。人寿百年,悦吾目不离乎四时者是,藏吾身不离乎行坐者是,今视吾园,奥如环如,一房毕复一房生,杂以镜光,晶莹澄澈,迷乎往复,若是者于行宜。其左琴,其上书,其中多尊罍玉石,书横陈数十重,对之时倜然以远,若是者于坐宜。高楼障西,清流洄洑,竹万竿如绿海,惟蕴隆宛暍【2】之勿虞,若是者于夏宜。琉璃嵌窗,目有雪而坐无风,若是者与冬宜。梅百枝,桂十余丛,月来影明,风来香闻,若是者与春秋宜。长廊相续,雷电以风,不能止吾足,若是者与风雨宜。是数宜者,得其一差强人意,而况其兼者耶?

余得园时,初意亦不及此。二十年来,庸次比耦,艾杀此地【3】,弃者如彼,成者如此。既镇其甍矣,夫何加焉?年且就衰,以农易仕,弹琴其中,咏先王之风,是亦不可以已乎?后虽有作者,不过洒㳻之事,丹垩之饰,可必其无所更也!宜为文纪成功,而分疏名目,以效辋川云。

丙戌三月记。

(取材于袁枚的《随园四记》)

注释:【1】于止知其所止:语出《大学》,黄鸟寻找栖息之地,它知道在哪里停下栖息。【2】蕴隆宛暍:覆盖了高地解除了暑热。【3】庸次比耦,艾杀此地:多次与人合作,清理园子。

6.下列对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项是(3分)

A.高楼障西         障:遮挡

B.不能止吾足        止:动词使动用法,使……停止

C.后虽有作者      作者:记载随园的人   

D.宜为文纪成功     纪:记载

7.下列各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A.尽天地之藏    惟蕴隆宛暍之勿虞

B.黄鸟且然    对之时倜然以远

C.园悦目者也    藏吾身不离乎行坐者是

D.奥如环如     竹万竿如绿海

8.下列对文中划线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若是者于行宜

像这样的情况,随园是适合行走的

B.既镇其甍矣,夫何加焉

既然在房梁上加盖了屋顶,我还能再加些什么呢

C.目有雪而坐无风

坐在屋中眼睛可以看到落雪却感觉不到寒风

D.不过洒㳻之事,丹垩之饰

也不过是做些修建水坝,粉刷墙壁之类的事

9.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首先从人的欲望谈起,认为眼睛能看尽天地之间。

B.园中的景点排布,是参照孟浩然“辋川别业”而来的。

C.随园幽深回环,适合弹琴读书,吟咏先王的美好品德。

D.作者晚年安居在随园中,表现出自得其乐的人生态度。

10.仔细阅读文章第二段,回答下面问题。(6分)

(1)随园的妙处在于                 。(2分)

(2)请概括“是数宜者”中的“数宜”的具体内容。(4分) 

 (二)根据要求,完成第11题。(共6分)

11.阅读下面《论语》的文字,归纳概括孔子对于“为政”的思想。(6分)

①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                   (《论语为政》)

②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论语学而》)

③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论语为政》) 

【参考答案】

6. (3分)C(修造随园的人)7. (3分)C(代词,……的地方A.结构助词,的;宾语前置标志B.代词,这样;……的样子D.……的样子;好像……一样)8. (3分)B(既,已经)9. (3分)B(王维,不是孟浩然)10. (6分)答案要点:①“悦目”“藏身”评分细则:一个要点1分,共2分。意思对即可。答案要点:②适合行走   适合静坐   适合四季居住  适合风雨之时游玩评分细则:一个要点1分,共4分。意思对即可。11.(6分)参考答案:

1.孔子主张用“德治”来治理国家,是为政的根本原则。执政者要不断地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通过修养道德确立自己的威信,以得到人民的信任与拥护。(统治者若实施德政,老百姓就像众星拱北辰一样拥戴。)

2.实施德政的基本方法,惠民爱民。即要求统治者严肃认真地办理国家各方面事务,恪守信用;节约用度,爱护官吏;役使百姓应注意不误农时。

3.实施德政的原因,强调以德化民,以礼育人。(用政令去引导,用刑罚去惩罚民众,老百姓可以免于犯罪,但他们却不会感到犯罪是羞耻的;用道德来教化他们,用礼法来约束他们,老百姓不仅懂得做坏事羞耻,还会自觉的遵礼守法走正道。)

评分要点:1.“德政”是孔子的根本主张2.实施“德政”的方法3.实施“德政”的原因,以礼育人。评分参考:6分。每个要点2分,意思对即可。如果直接翻译原文,可酌情扣分。

 

平谷一模

二、本大题共8小题,共24分。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7—14题。

(一)今秦二世立,天下莫不引领而观其政。夫寒者利裋(shù)褐,而饥者甘糟糠。天下嚣嚣,新主之资也。此言劳民之易为仁也。向使二世有庸主之行而任忠贤,臣主一心而忧海内之患,缟素而正先帝之过;裂地分民以封功臣之后,建国立君以礼天下;虚囹圄而免刑戮,去收孥污秽之罪,使各反其乡里;发仓廪,散财币,以振孤独穷困之士;轻赋少事,以佐百姓之急;约法省刑,以持其后,使天下之人皆得自新,更节修行,各慎其身;塞万民之望,而以盛德与天下,天下息矣。即四海之内皆欢然各自安乐其处,惟恐有变。虽有狡害之民,无离上之心,则不轨之臣无以饰其智,而暴乱之奸弭矣。

二世不行此术,而重以无道:坏宗庙与民,更始作阿房之宫;繁刑严诛,吏治刻深;赏罚不当,赋敛无度。天下多事,吏不能纪;百姓困穷,而主不收恤。然后奸伪并起,而上下相遁;蒙罪者众,刑戮相望于道,而天下苦之。自群卿以下至于众庶,人怀自危之心,亲处穷苦之实,咸不安其位,故易动也。是以陈涉不用汤、武之贤,不借公侯之尊,奋臂于大泽,而天下响应者,其民危也。

先王者,见终始之变,知存亡之由。是以牧民之道,务在安之而已矣。下虽有逆行之臣,必无响应之助。故曰:“安民可与为义,而危民易与为非”,此之谓也。贵为天子,富有四海,身在于戮者,正之非也。是二世之过也。节选自(贾谊《过秦论》)

注释:①嚣嚣:百姓苦苦哀叫。②收孥(nú):古时,一人犯法,妻子连坐,没为官奴婢。

7.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囹圄而免刑戮           虚:使……空

B. 节修行,各慎其身        更:改变

C. 而主不收恤           恤:顾虑

D. 是以牧民之道         牧:统治

8.下列句子中加点虚词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2分)

A.天下莫不引领而观其政      吾尝终日而思矣

B.约法省刑,以持其后     宁伪睡以觇之

C.刑戮相望于道          儿童相见不相识

D.下虽有逆行之臣        虽人有百口,口有百舌……

9.下列对文中语句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建国立君以礼天下建立中央集权国家,将皇帝的位置礼让给天下贤士。

B.而暴乱之奸弭矣因而,暴乱的阴谋就可以被阻止了。

C.然后奸伪并起,而上下相遁于是奸险欺诈之事纷起,上下互相推诿。

D.咸不安其位,故易动也到处都不得安静,所以容易动乱。

10.将下面语句译为现代汉语。(4分)

①夫寒者利裋褐,而饥者甘糟糠。

②安民可与为义,而危民易与为非。

11.根据文意,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选文集中指出秦二世为政之失,旨在总结秦速亡的教训,作为汉王朝巩固政权借鉴。

B.贾谊直接指出秦二世是平庸的君王,未能及时修正始皇的错误,导致败亡。

C.选文既有为政之道的宏观对比,又有陈涉与秦朝实力的对比,从而凸显作者的政见。

D.本文以赋的笔法写政论文,行文多骈偶、排比、铺陈,文气丰沛,一气呵成。

12.请用自己的话概括秦二世治国理政的错误表现。(3分)

 

(二)根据要求,完成13—14题。(6分)

子张问仁于孔子。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请问之。”曰:“恭、宽、信、敏、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论语·阳货》

13.《论语》中“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与《过秦论》中“此言劳民之易为仁也”,都提到了“仁”。请结合两篇文章的具体语境,谈谈二者的区别。(4分)

 

14.下列表述中不属于儒家思想核心“仁”的规范的一项是(2分)

①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②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③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④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

⑤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⑥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

A.①⑤      B.②③     C.④⑥     D.②④

 

【参考答案】

7.(3分)C【解析】(应为“救济”)

8.(2分)C【解析】(C项前者“相”,相互;后者“相”偏指“我”。A项“而”表修饰,“而且”B项“以”连词,可译为“为了”D项“虽”,即使)

9.(3分)A【解析】(“将皇帝的位置礼让给天下贤士”错)

10.(4分)【解析】

受冻的人穿上粗布短袄就觉得很好,挨饿的人吃上糟糠也觉得香甜。(2分)

(译出“利”给1分,句意通顺1分)

处于安定状态的人可以和他人共同行仁义,可是处于危难之中的人容易和他人一起做坏事。(2分)(译出“与”后省略的成份1分,句意通顺1分)

11.(3分)【答案】B(“直接”错,文中为“向使二世有庸主之行而任忠贤”)

12.(3分)【参考答案】(每点1分,三点3分)

破坏宗庙,残害百姓,重新修建阿房宫;

使刑罚更加繁多,杀戮更加严酷,官吏作风苛刻狠毒;

赏罚不得当,赋税搜刮没有限度。

13.(4分)

【参考答案】《论语》中此处的“仁”,指为人处世的原则,是每个人的个人道德修养。要结合语境分析。

《过秦论》中的“仁”,是以儒家思想“仁者,爱人”的基本内涵发展而来的“仁政”,是专门对治国理政者提出的治国理念。要结合语境分析。

【区别2分,分析2分】

 

门头沟一模

二、本大题共6小题,共26分。

(一)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6-10题。

情采

圣贤书辞,总称文章,非采而何?夫水性虚而沦漪结,木体实而花萼振,文附质也。虎豹无文,则鞟同犬羊;犀兕有皮,而色资丹漆,质待文也。若乃综述性灵,敷写器象,镂心鸟迹之中,织辞鱼网之上,其为彪炳,缛采名矣。

《孝经》垂典,丧言不文;故知君子常言,未尝质也。老子疾伪,故称“美言不信”,而五千精妙,则非弃美矣。庄周云“辩雕万物”,谓藻饰也。韩非云“艳采辩说”,谓绮丽也。绮丽以艳说,藻饰以辩雕,文辞之变,于斯极矣。研味《孝》《老》,则知文质附乎性情;详览《庄》《韩》,则见华实过乎淫侈。若择源于泾渭之流,按辔于邪正之路,亦可以驭文采矣。夫铅黛所以饰容,而盼倩生于淑姿;文采所以饰言,而辩丽本于情性。故情者文之经,辞者理之纬;经正而后纬成,理定而后辞畅:此立文之本源也。

昔诗人什篇,为情而造文;辞人赋颂,为文而造情。何以明其然?盖风雅之兴,志思蓄愤,而吟咏情性,以讽其上,此为情而造文也;诸子之徒,心非郁陶,苟驰夸饰,鬻声钓世,此为文而造情也。故为情者要约而写真,为文者淫丽而烦滥。而后之作者,采滥忽真,远弃风雅,近师辞赋,故体情之制日疏,逐文之篇愈盛。故有志深轩冕,而泛咏皋壤。心缠几务,而虚述人外。真宰弗存,翩其反矣。夫桃李不言而成蹊,有实存也;男子树兰而不芳,无其情也。夫以草木之微,依情待实;况乎文章,述志为本。言与志反,文岂足征?

是以联辞结采,将欲明理,采滥辞诡,则心理愈翳。固知翠纶桂饵,反所以失鱼。“言隐荣华”,殆谓此也。夫能设模以位理,拟地以置心,心定而后结音,理正而后摛藻,使文不灭质,博不溺心,正采耀乎朱蓝,间色屏于红紫,乃可谓雕琢其章,彬彬君子矣。

(取材于刘勰《文心雕龙》)

:①(kuò):去毛的皮。②镂心:精细雕刻推敲;鸟迹:文字。③织辞:组织文字,指写作;鱼网:古人用渔网、树皮、麻头造纸,故用渔网代纸。④诸子:指辞赋家。⑤正采:正色,代表雅正的好的文采。

6.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若乃综述性灵,敷写器象若乃:至于

老子疾伪,故称“美言不信”信:相信

研味《孝》《老》,则知文质附乎性情乎:介词,译为“在”

诸子之徒,心非郁陶郁陶:忧思积聚

为文者淫丽而烦滥淫:过分。

故有志深轩冕,而泛咏皋壤而:表顺承,译为“就”

采滥辞诡,则心理愈翳翳:遮蔽

理正而后摛藻摛:铺陈。

  A.①⑦      B.②⑥       C.③⑤      D.④⑧

7.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犀兕有皮,而色资丹漆

犀和兕的皮虽然坚硬可做战甲,但还靠涂上丹漆来显示他们的色彩

   B.绮丽以艳说,藻饰以辩雕

用绮丽的文辞来辩说,用巧妙的辞藻来描绘万物

   C.言与志反,文岂足征

如果文辞和情志相反,文章怎能经得住事实真相的验证?

 D.固知翠纶桂饵,反所以失鱼

本知要用装饰有翡翠的纶线垂钓、用肉桂做钓饵,反之则钓不到鱼

8.根据文意,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以“情采”为题,“情”指情理,即文章的思想内容;“采”指文采,即文章的表

现形式;二者关系为“采”依附于“情”,“情”也需要借助“采”。

  B.刘勰认为文章的思想内容居于主要地位,是“立文之本源”;在此前提下,刘勰也不

断强调着形式的重要性,其“重采”思想在文中随处可见。

  C.针对当时“体情之制日疏,逐文之篇愈盛”的形式主义的创作风气,作者强调学习辞

人的“为文而造情”,强调“述志为本”,反对“为情而造文”。

 D.刘勰在如何运用文采的问题上提出要“联辞结采”,文采是为情理服务的,不能用

得太过,如果文采泛滥怪异,势必使思想内容的表达模糊不清。

9.将下面语句译为现代汉语。(3分)

夫铅黛所以饰容,而盼倩生于淑姿

10.本文运用多种论证方法,来论述文学艺术的“情”和“采”的关系。请选择两种,并结

合文本作简要分析。(6分)

(二) 阅读下面三段文字,根据要求完成第11题。(共8分)

11.①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论语·雍也》)

②棘子成曰:“君子质而已矣,何以文为?”子贡曰:“惜乎,夫子之说君子也!驷不及舌。文犹质也,质犹文也。虎豹之鞟犹犬羊之鞟。”(《论语·颜渊》)

③圣贤书辞,总称文章,非采而何?夫水性虚而沦漪结,木体实而花萼振,文附质也。虎豹无文,则鞟同犬羊;犀兕有皮,而色资丹漆,质待文也。(刘勰《文心雕龙·情采》)

(1)上述《论语》选段和《文心雕龙·情采》中的“文”“质”各指什么?(2分)

 

(2)比较二者在“文”“质”关系上观点的异同。(6分)

【参考答案】

本大题共6小题,共26分。

6. B  ②“信”,真实   ⑥而:表转折,译为“却”

7.D固知翠纶桂饵,反所以失鱼

  应译为本知像用装饰有翡翠的纶线垂钓、用肉桂做钓饵,反而钓不到鱼。

8. C  应为针对当时“体情之制日疏,逐文之篇愈盛”的形式主义的创作风气,作者强调学习诗人的“为情而造文”,强调“述志为本”,反对“为文而造情”。

9.翻译:粉黛是用来装饰人的容颜的,但是顾盼时美丽的情态却只能从人美好的风姿中产生出来。(关键词:“铅黛” “所以”“盼倩”,意思对即可)

10.答案提示:

例证法:文章第二段举了《孝经》和老子的《道德经》的例子,论证了文章的语言          

           依附于作者的情感,写文章要首先确定内容,其次考虑文辞,这是文学创  

           作的根本原则。

比喻论证:第三段 “夫铅黛所以饰容,而盼倩生于淑姿”一句,用粉黛只能装饰人

            的外容,真正的美丽源自人的资质,来比喻文采只能修饰语言,真正打动

            人的还是作品的思想情感;“情者文之经,辞者理之纬;经正而后纬成”

            一句,用织布时经纬线的交错来比喻文章情理与辞采的结合,论述了文学 

            创作应以思想情感为本,语言表达为辅。

对比论证:第三段“桃李不言而成蹊,有实存也”与“男子树兰而不芳,无其情也”,

            正反对比,阐明了只有真情实感,才能打动人心,文章应该以抒写情志  

            为根本。

引证法:第二段先引用了老子的“美言不信”,又引用了庄子的“辩雕万物”,论证  

          了两人在情与采的问题上,老子更重视情理,庄子更强调对语言的修饰。

(评分标准:选两种论证方法,举例合适、分析得当即可。论证方法1分,结合文本举例1分,分析1分;两种方法共6分。)

11.答案提示:

①《论语》中的“文”是文采与文饰,“质”为质朴;《文心雕龙·情采》中的“文”

   与“质”指文学作品的形式与内容。(2分)

②相同:都认为“文”与“质”应该是辩证统一的。孔子和子贡都认为文质兼备,方为

        君子;刘勰认为文依附于质,质也依赖于文。(2分)

  不同:《论语》侧重在文化教养和道德品质层面。孔子与子贡认为君子应该既讲究文        

        采等外在修饰,又有内在的仁德,内外兼修,缺一不可。(2分)

      刘勰将孔子“质”与“文”的观念援引至文学,表达为“情”“采”,用来阐释文学作 

   品的内容与形式的关系,形式与内容互为依存,密不可分。(2分)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